河間雖然此處冀州,算得上是比較富庶的地方,可是流民依舊很多。
劉宏的父親劉萇為人仁善,時常接濟安撫,是以素有賢名。
自從三年前,劉萇去世之後,劉宏母子依舊不改侯府舊制,時常幫助官府組織搭建粥棚救濟流民。
並且劉宏還用侯府的“財產”和父親留下的書籍用作抵押,找到一個當地的豪強借錢,用來購買農具和耕牛,低價租給百姓使用。
同時還與官府溝通,聘請了許多工匠,打造了許多巨大的水車,用來幫助百姓們灌溉農田的同時收取一定的水費。
有了水車的幫助,三年以來,河間一地不僅極大的避免了乾旱的發生,更是因此開墾出了大量的荒地。
是以,河間當地的官吏對於劉宏母子也是極為友好。
或許在外人看來,這個劉宏是違背了老侯爺的意志,損害了老侯爺的賢名,無所不用其極的賺取錢財。
還有不少自以為是的當地士人學子,對劉宏的所作所為進行了批判,認為他這樣做實在是有違道義。
但是劉宏對於這些話語,卻是毫不在意,依舊我行我素。
幾年前潁川名士荀爽因為黨錮牽連,便開始四下走動遊歷,去年曾途經河間,當地士人對劉宏不屑一顧說他是個無能的敗家子兒。
可是民間百姓對於劉宏卻又是推崇備至,言其和善仁義,這兩種極端的問題出現在一個人身上,讓他不由大為好奇,於是登門拜訪。
荀爽的登門,讓劉宏認識到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,那就是這些在野的黨人。
畢竟想要掌控朝堂,除了宦官、外戚之外,士族門閥的力量也不容小覷,想要對付他們,三方制約,方為正道。
荀爽見到劉宏小小年紀便如此聰慧,還有一顆愛惜百姓疾苦的仁心,他的敗家行為,在荀爽看來也成為了一種樂善好施的優良品格。
一時荀爽對劉宏也是好感倍增,便在侯府逗留了一些時日,並對劉宏的學業進行了指導。
因此,通過荀爽,劉宏的名聲漸漸被一些因為黨錮牽連而不得志的學子得知,許多遊學之人,也紛紛上門拜訪,對於上門拜訪的學子劉宏全都熱情款待,並表示了親近。
不僅是學子,就連一些遊俠前來,劉宏也不曾輕視。
無論是當地百姓,還是那些學子都對其大加讚揚,就連桀驁不馴的遊俠都對其敬服,稱其聰明賢孝,謙遜博學。